離開學校,步入社會,開始自食其力,得有個謀生的工作崗位;在一個企業待久了,感覺自身的能力不能充分發揮,想換一個工作;對自身所處的工作環境感到陌生,憂郁苦悶,想找尋一個內心認同的環境;收入與付出不匹配,不停的尋夢;為了生活人們四處奔波,理念不同,目標各異。共同點是都為尋求一個服從內心的崗位以賺取能夠生活的本錢,或養家糊口或改善生活質量或體現人生價值。
不同的崗位需要不同技能的人員配置,人員要精干,崗位要優化,“人崗合一,最優配置”,這是企業人事工作的重心,既能最大化發揮人的崗位潛能,充分體現崗位效能,又能與企業內部管理同步,以企業經營目標為導向,協同向前。
但崗位是個變量,影響因素多重,如經濟大環境、企業經營狀況、人的素質、崗位的設置。后疫情時代,受宏觀經濟、業務訂單、投資、市場競爭和市場消費不足等影響,經濟下行壓力增大,難以為繼甚至關門的企業不在少數,崗位減少,失業受眾人員增加,收入與消費相互影響,波及周邊產業經濟尤其是個體經濟遇冷。企業經營困難,昔日繁華不在,何談崗位、人員需求,“皮之不存毛將焉附”。
人生不如意,十之八九,面對工作中的坎坷與挫折,應以良好之心態正確面對,總結教訓,懷揣希望,保持樂觀。
--熊明亮